一、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 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必修3”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统配,对产业迁出区和移入区及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本条“课标”的重点不是讲资源是如何跨区域调配或为什么要这样调配等问题。当然,在讲到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很自然的要涉及上述问题,但必须抓住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这种影响,包括好的和不良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2、 教材分析
“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3”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因此,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地理3”前四章内容分别讲述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这四章都主要是以单一地理区域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间的动态联系为内容。第五章内容是前四章内容的总结、递进、深化。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主要讲述两个问题: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二、产业转移。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目前,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最显著的有两个例子:一是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另一是能源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