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天空,晴空万里,蔚蓝蔚蓝的,没有半点现代工业的污染,没有名利的侵袭,是纯天然的那种。在墨子的天空中,没有乌云,没有尘埃,“为万民除害兴利”就是那万世永恒的太阳,就是那给万物恩泽的太阳,就是那“兼爱”的乌托邦。
大约在公元前468年的一天,一个自由人的茅草棚里,一声啼哭,一个小生命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兴奋的父母给他取名翟。墨子的父亲,是个木匠,帮人盖屋修房,箍桶造器,手艺不错,人也不错,收入也不错。小墨子,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也有了木匠的悟性,准备长大了接父亲的班,以此养家糊口,延续家族的血脉。而父亲却不愿儿承父业。吃饭时,不时地给他讲一些理想;晚上乘凉时,就开始给他讲以前的故事,尤其是孔子游学四海的故事;此外,还不时地从别人家借来一些书籍让他读。那时,读书是富人的事,墨子的家庭最多是个小手工业家庭,靠手艺和技术谋生,解决温饱问题。小墨子,在父亲的故事和教导中,开始称道尧舜大禹,并将他们视为偶像,还暗暗下决心将他们的思想弘扬光大;从借来的图书中,渐渐地系统地学习了《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父亲还给他找了个儒者为师,学习孔子之术。随着时间的前进,他的阅读也不断扩大,对儒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渐渐地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思寻着一条属于自己的思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他的志向,他不愿做孔子的跟班,他要出彩,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