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容闳就曾立志:“予虽贫,自由所固有。他日竟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无数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报国志向。蒋梦麟就曾以“中国人得到幸福和温饱”作为学业选择的出发点。这表明 ( )
A.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相结合
B.革命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
C.民族工业发展促进思想觉醒
D.洋务运动推动西学东渐的发展
【解析】选A。容闳、蒋梦麟等青年都立志报国,在个人选择上追求“最有益于中国者”和“中国人得到幸福和温饱”,体现了他们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的结合,故选A;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革命手段,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和洋务运动的作用,排除C、D。
2.(2021·贵阳模拟)19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每岁耗银至三四千万两,则以洋布、洋纱畅销故也。盖其物出自机器,洁白匀细,工者价廉。华民乐购用,而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