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编辑
山西省运城市2022届高三5月考前适应性测试试题(语文)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5金币 立即下载
3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3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高考模拟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177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22/8/27 18:43:29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3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以劳易劳到以劳易资的历史发展蕴涵着人类从事劳动的两个约束条件:第一,个体的劳动属性,即劳动研究中常说的技能。第二,技能的社会需求。理论上,在给定时和空,社会对某一劳动技能的需求是一定的。换句话说,人尽其力是社会对个体劳动技能需求的函数。
在不同历史阶段,两个条件对劳动约束的方式有着本质差异。以劳易劳和以劳易物是在有限时空的个体自由劳动,原始零工劳动完全嵌入在对劳动有着充分共识的社会环境中。劳动的尊严从社会共识中来,社会对劳动技能的需求也是对人的劳动需求,技能的社会意义以人的社会意义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以劳易资则是在无限时空展开的有限劳动,其中,岗位劳动是个体被选择的、符合岗位技能资质标准的劳动。一方面,劳动和时空的差异性让劳动的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劳动尊严被迫从社会共识转向市场供需;另一方面,劳动技能与人分离,岗位需要的是技能,不是社会性的人,人的尊严在岗位劳动里没有载体。这让我们马上想到著名的霍桑实验,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在工厂车间里会出现与生产无关的人的非正式群体。从人尽其力当享尊严的逻辑上,非正式群体可以被视为岗位劳动中人性安放的一种场景性解决方案。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