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训练1:(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C。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
[备选题] (2011年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此文反映( )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D。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学习的目的是要明道,是要救世,也就是为现实服务。 这种思想就是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
针对训练2:(2011年济南一中月考)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 真正对这种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为天下“荼毒”者、“敲剥者”、“大害”者的人物及其著作是( )
A.董仲舒《春秋繁露》
B.顾炎武《日知录》
C.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D.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