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概述
十月革命后,苏俄采取了 经济政策,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之后转向 政策。斯大林时期,形成 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斯大林逝世后, 、 两位领导人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 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后苏联于 解体。
★专题知识结构
(一)初期(1918—1924)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2、新经济政策:粮食税;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二)模式形成(1925—1936)
1、形成过程
(1)工业化(1925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2)农业集体化(1927年提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2、特点: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改革和挫折(50~80年代)
1、改革过程
(1)赫鲁晓夫:重视农业领域改革(种植玉米)
(2)波列日列夫:重视工业和军事领域改革
(3)戈尔巴乔夫:重视所有制和商品经济改革
2、教训: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注重创新
|
★考点(“农业全盘集体化”为阅读内容)
1.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失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