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本课要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过程以及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本情况,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含义,结合史实分析说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1)耕作方式的变迁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 “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随着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劳动者也从集体劳作变为个体农耕。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夏、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这种土地国有制被称为“井田制”。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那时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在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为增加收入,鲁国等诸侯国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就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形成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以秦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自此,它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3)小农经济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