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本课要注重理清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观点,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基本概念,并认识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注重教化;“节用爱人”,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取信于民,体现了民本思想,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礼”,要“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学在官府”局面。同时,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孔子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学说讨论人与人的关系,影响很大,由他开创的学派被称是儒家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思想主张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但后来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虚无”的“道”,强调要崇尚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逍遥”自在。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由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并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老子提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原则,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