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1、统治阶层的警醒:A、认清时势—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认识到正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B、维护统治—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C、明确手段—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
2、一些中下层士绅(早期维新思想家)也要求效法西人,取其所长,以求自强(注意自强的双重含义)。
∴朝野上下,形成了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
二、主导力量——洋务派、主导机构——总理衙门:
主张兴办洋务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其代表人物,在朝廷有奕忻、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译署”,由奕忻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三、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四、洋务进程:两个阶段(军用、民用);三管齐下(“自强”、“求富”、“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