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经济学上有个古老的原理叫“劣币驱逐良币”:在铸币时代,当那些“劣币”(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进入流通领域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良币”(足值货币)收藏起来。结果,市面上“良 币”越来越少,“劣币”越来越多。“劣币”之所以能驱逐“良币”,主要是因为
①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②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 ③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不十分了解 ④“劣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能够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小张本月领取了3 000元的工资后,在服装店购买了一件打折上衣,原标价180元,实际支付110元。在这里,3 000元、180元、110元分别执行的货币职能是
A.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C.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D.支付手段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3.2010年生产一件A商品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为8小时,价值80元,全社会A商品的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生产一件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4小时,那么,在其他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1年A商品的全社会总产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价值总量分别是
A.10万件、80元、 800万元 B.10万件、40元、4 00万元
C. 20万件、40元、800万元 D. 20万件、80元、1 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