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 张文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 《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 ,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 )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2、康熙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制造局的生产,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3、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
① 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1.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用,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 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 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