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 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理解中国“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独立自学(A级)
(一)《中庸》原是《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 ”,孟子为“亚圣”。
(三)何谓“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