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游沙湖 苦斋记
中国古代的随笔小品最早发源于先秦两汉,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到明清时期最为繁荣兴盛。它不拘题材文字、格式技巧、品格趣味,很多都是信笔写来,自然流畅,摇曳生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的随笔小品,更是“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
刘基的《苦斋记》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着眼一个“苦”字,辩证说理,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
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即写于此时。
《苦斋记》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古人一般的书斋记,大都写其环境之优美清静、主人之闲适高雅,而本篇却着眼在一个“苦”字,不仅位处苦地,而且连四周的动植物都具苦性,在无往而不苦中,主人却乐在其中。文章最后揭示原因,说明了苦乐互相依托的道理,并进一步点明“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