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3·北京丰台)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发掘了一座秦墓。据考证,该墓主人生前曾担任过县的令吏。出土竹简上的文字篆隶混杂,经专家研究整理,归纳为《编年纪》、《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治狱程式》等8种。这次考古发现有利于研究( )
①汉字的发展演变 ②秦朝的官僚制度
③秦朝的治国思想 ④秦朝的公文格式
A.①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出土的竹简中文字篆隶混杂可以为研究我国文字的演变提供史料;该墓主人生前曾担任过县的令吏有助于研究当时的政治状况;从归纳的这些文献资料来看,可以研究当时的治国思想和公文格式。因此这几项都是正确的。
2.(2013·北京四中)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
A.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D.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答案】A
【解析】考点:商代史料。纸上材料指的是文献记录,地下之新材料指的是甲骨文。
3.(2013·湛江)关于书法字体,明朝人张潮认为:“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介乎二者之间,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处。”中应填入(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甲骨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书法的特点,兼有楷书和草书特点的字体是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