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时提能演练
1.(2012·淮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2.(2012·江苏五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1)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有哪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