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晋之宗家祁俱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以上材料表明
A.秦统一中国以前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B.秦之前郡县制已经在全国普遍实行
C.政治和血缘纽带日益加强
D.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答案】A
考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现象,从中可以看到,在当时已有郡与县的存在“分其邑为十县”、“ 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故可知A符合题意;B错误,只是局部;C错误,是削弱不是加强;D在题干中体现不明显。故应选A。
25.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
【答案】C
考察宋朝时的租佃关系。材料的大意是“民庶之家”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了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当遇到灾荒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粮,原因是害怕佃农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损失会更大。这说明了当时的佃户在租种土地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故应选C。A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B项明显错误;D项错误,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26.行商是清朝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产物。在十三行行商制度下,外商投行后,报关纳税以及出售购办等一切贸易事务均由行商代理,日常生活也受行商约束,如不得擅自出入商馆(商业会馆)、雇佣华人不得超规定之数。从这一叙述中可以确认
A.十三行是拥有垄断外贸特权的外商组织
B.行商是清朝重要的商人资本集团
C.十三行是清朝保障关税防范外商的工具
D.行商兼有商务和外交的双重职责
【答案】C
考察清朝时期的对外贸易。十三行是清朝时期在广州设立的统一管理对外贸易的商业机构,故A、B、D均不合题意。故应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