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成功探索
|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②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③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
|
失误
|
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受劫难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确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经济体制改革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①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②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③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推进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④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