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13-2014学年高三年级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A)
整理录入:青风弦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蔓延的历史根源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国政府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后,日本政府与军部仍在降与和的问题上发生较大分歧,直至天皇最后“裁决”,才在维护天皇制国体这样一个条件下接受投降。由美国起草的《波茨坦公告》,美国有意不写进废除日本天皇制的条款,并把原稿中曾写有的相关条文,在发表前删掉了。保留天皇制,对日本而言,实际起到保留日本军国主义主要精神支柱的作用。天皇不但是日本军队实际的最高统帅,而且被赋予超越一切的权威并被神化。“天皇神威”“为天皇而死”,则是日本国民和军队中长期普遍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性和非理性的具体表现。
投降后的日本由美国实行单独占领,而不是像德国那样由苏、美、英、法四大盟国分区实行军事占领,盟国管制委员会行使德国政府职能,纳粹制度被彻底铲除,没有留下后遗症。对日本败降的处置,主要是由美国政府控制下完成的。1948年12月24日,即对日本7名甲级战犯执行绞刑的第二天,麦克阿瑟总部宣布,释放仍在监狱中的岸信介等19名甲级战犯嫌疑犯。出于反苏、反共和反华的需要,1949年1月26日,麦克阿瑟指令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释放了以冈村宁次为首的260多名在押战犯。10月19日,又宣布对乙、丙级战犯结束审判,不再逮捕、搜查战犯嫌疑犯。1950年3月7日,悍然颁布“第五号指令”,规定所有根据判决书仍在日本服刑的战犯都可以刑满前按所谓“宣誓释放制度”予以释放,这实际上完全破坏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吉田茂政府先后为18万左右的军国主义分子解除“整肃”,一大批日本战犯重新走上政坛,为重演过去的军国主义历史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