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编辑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名校月考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301 K
    上传用户地理sikao
  • 更新时间2014/6/10 15:18:35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3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语文 试 题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共51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儒家“仁学”在文化共存中的意义   

    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已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已”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已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费孝通先生对

相关资源高级搜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