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漱溟在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
2.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B.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4.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②重视实用技术③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④理论体系
完整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5.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苏州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
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
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
6.下列古代中国艺术形式,能以“传神写照”。“随类赋彩”、“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理论指导的是
A.国粹京剧 B.李白诗篇 C.绘画技艺 D.书法艺术
7.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侗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8.下列三幅图体现了敦煌壁画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