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陕西版】
一、选择题(每题3分 共60分)
1、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2、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3、有一个时期,天津和上海想茶、粮食、棉制品和油料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农民普遍发现生产成本高于销售价格,买家减少。这种典型的经济现象大规模出现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B.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时期
4、“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以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售价也并非贵的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C.清末国人消费结构与内容均由较大变化D.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
5、“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家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开展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7、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索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间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