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的学费,他最有可能准备的货币是( )
A.银两 B.金币
C.纸钞 D.布帛
【答案】 A
【解析】 明代时的主要货币是白银。
2.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说明在这一时期( )
A.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
B.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C.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D.商人已经能与政府分庭抗礼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政府对商业活动并不限制,说明此时商业环境还是宽松的,故选C项。
3.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诗中所述的从商原因主要有( )
①商业利润丰厚 ②商人好逸恶劳
③农民赋税沉重 ④政府取消了商业限制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逐利”“税多”可判断出D项符合题意。
4.“大同薛氏三兄弟,乔家大院的主人……由商而官展玉泉……盐商祭酒杨继美,崇尚仁德李明性……票号始祖雷同履泰……金融大亨贾继英,豪门国戚孔祥熙……”该歌谣反映了( )
A.晋商经营具有典型的家庭性质
B.晋商经营多元化且官商勾结
C.晋商分布广泛,经营遍及中外
D.晋商恪守职业道德,长盛不衰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的信息“由商而官展玉泉”“盐商”“票号始祖”“金融大亨”“豪门国戚”等综合分析可确定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