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
【答案】A
考点:百家争鸣。依据材料中“仁则荣,不仁则辱。”,可以看 出这一学派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故 选A。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严刑峻法, 加强中央集权。
2.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答案】D
考点:儒家思想。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仁”和“礼”是儒学的核心观点,也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但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但同时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同等重要,C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观点。所以答案选D。
3.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答案】B
考点:墨家的“兼爱”思想。从材料中的两段评论中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无阶级差别的爱,所以答案选择B项。老子的思想体现的是要回复到奴隶社会的状态之中,不符合无父无君的评价。荀子的思想与材料也无关系。C项体现的是古代法律的局限性问题,也与材料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