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①井田制的崩溃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考点: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变化,低层的“士”活跃起来。另外,出现了私人讲学。
2.《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
A. 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 B. 重视教化使人向善
C. 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 D. 推 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C
考点:儒家思想。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反映了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主张维护等级秩序,因此选C。
3.《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答案】A
考点:孔子的教育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