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
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答案】B
考点:百家争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依据题干中信息可知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现代的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加强对人民的约束,B符合题意,ACD均错误。故选B。
2.“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答案】D
考点:儒家思想。A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B是君权神授思想,C是三纲五常思想;“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说明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因此选D。
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①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是其原因之一,因为秦代已经确立官僚体系不再考血缘做官;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说法错误,因为隋唐时期才开始;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说法法正确,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虽然没错,但是当时并非为削弱其权利,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直到唐末的藩镇割据才史后代认识到这一点。故此题应选C项。
4.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