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过关测试(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下列对孔子“仁”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仁”包含了
民本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③“仁”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
理观 ④“仁”体现了成熟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
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
3.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这句话表明他和柏拉图之间存在分歧,他们在哲学方面的分歧主要在于
A.人是否要追求现实的幸福B.现实世界是否具有真实性
C.是否要确定哲学的研究对象D.人是否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世卿世禄制确立
5.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政治时说:“秦自始呈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前后仅十五年。然开后世一统之局,定郡县之制。。其设官定律,均为汉所因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