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报考指南 >  阅读文章
高考平行志愿能否做到公平与效率平行
阅读: 473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3/7/3 19:33:15
分享到:
新华网山东频道72专电题:平行志愿:能否做到高招录取公平与效率的平行
新华社记者娄辰
2013年高招录取工作正在进行。截至今年,遵循分数至上原则的平行志愿模式已在20多个省份推行。志愿填报方式虽然只是高招录取制度的一个环节,但却体现着高招制度改革的大方向。
在遵循分数至上原则与遵循参考其他因素的综合考量原则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平行志愿能否真正建立高招录取制度改革的全民信心?
·高考[微博]录取平行志愿模式广泛施行
今年山东终于实行平行志愿了!济南考生小孙高兴地说,这样高分考生上不了好学校、但低分生却能捡漏上名校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我们填志愿的时候就不用赌了。小孙认为,相比过去的志愿方式,平行志愿无疑降低了考生的博弈和风险。
据介绍,平行志愿代表了分数优先的录取模式。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普招处处长张志刚介绍,山东今年首次在所有批次、所有志愿推行平行志愿。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是分数(位次)优先、遵循志愿。具体为:一是执行分数(位次)优先的原则。首先将考生从高分到低分进行位次排序。投档时,按位次从高到低依次检索。二是按照遵循志愿的原则。每次检索是按考生填报高校志愿先后顺序依次进行的,当被检索到的高校招生计划未满额时,该生即被投到该高校。考生档案一旦投出,将不再检索该生的排在后面的其他高校志愿。
尽管社会上对分数确定一切的录取模式质疑不断,但坚持分数优先原则的平行志愿却广泛推行。从2002年湖南开始实行平行志愿起,到今年已有至少20个省区市实行了平行志愿,仅有北京等极少数省份还未实行。
·规避高分落榜强调了公平却忽视了效率?
山东省教育考试院办公室主任林馈悟说,推行平行志愿旨在解决高分落榜”“高校招生大小年”(录取分数不稳定、忽高忽低)断档”(报考学生少、招生未满额)等现象。
“‘平行志愿之后,这些现象都几乎不可能。临沂一中校长李世良说,平行志愿的运行机制决定了高分高录、低分低录,志愿填报环节的博弈因素基本被屏蔽
尽管平行志愿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一些教育界人士却认为,平行志愿背后的逻辑是严格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一种极致化的唯分数论,其潜在的弊端不可不察。
高考录取就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既然高考录取分数优先,中小学及家长[微博]势必更加重视应试教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就不会真正引起重视。山东菏泽市一中校长王可正说,社会各界一直在倡导的素质教育,但如果高招录取导向继续强化分数,素质教育就永远不可能实现。
虽然一个录取模式的选择或许决定不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成败,但其导向作用至关重要。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果一再强化分数,钱学森之问永远无解,创新型人才也无从谈起。王可正说。
同时,平行志愿客观上把高校分成了三六九等,分数和学校层次一一对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不利于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此外,平行志愿还会使高校招收学生的分数大致相当,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很小,生源结构严重扁平化
·高招录取改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仍需探索
记者采访发现,在高招录取制度应坚持分数优先,还是坚持综合考量,一些教育界人士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截然分明。
反对者认为,平行志愿的导向有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的改革精神。
王可正说,高招录取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多元评价,不仅看分数,还要看素质,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就是素质水平的重要体现。全国十多个省份都表示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尽管有的省份进入实操阶段、有的省份还停留在姿态上,至少这一政策的导向是,将高考动力介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运用高考指挥棒带动中小学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而平行志愿完全看分数,排斥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与录取的挂钩,与多元评价的改革导向格格不入。
赞成者认为,在社会缺乏诚信基础和中国人情社会的现实背景下,无论是依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做出的学业水平测试,还是依据学生综合素质作出的综合评价,都将为潜规则留下很大的运作空间,因此将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推行平行志愿是立足现实的选择。
山东大学[微博]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认为,平行志愿的赞成者更强调现实,反对者更强调理想,其实高考制度改革一直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前行。就目前来讲,高考改革应遵循稳中求进原则,一方面不能急于求成,试图一步到位,那样有可能造成混乱,另一方面,应在坚持改革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努力解决现实的不利因素,而不是在现实困境面前不思进取,更不能开历史的倒车。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stephe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